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數據熱潮之下,教育會行業發生怎樣的變化?值得大家去思考。
通過大數據研究發現,每當產業變革的時候,因為原先的教育是為過去的產業配套的,所以,教育有時候會滯后于產業的變革。比如,進入工業化,農業社會的私塾教育便乏善可陳。同樣,現在進入信息社會,你會發現原先與工業化配套的教育也落后了。所以,研究現代教育,不能回避它背后的全球產業問題,不能忽視信息和數據本身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
技術的普及會大量解放人力,解放那些原本具有天分的,但在學校學不下去的人,有了技術的幫助,事實上他們不需要那么依賴于教師了,技術解放教師,也解放了這些孩子。
那么,是不是說,技術發展了,教師就越來越不管用了呢?許多情況下,一說到技術,我們教師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地位可能會受到沖擊,在線教育,教學錄播系統等火了,教師的工作可能保不住了。實際的情況恰恰相反,通過大數據,去查文獻,我們會發現:從孔子所處的時代到今天,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是教師越來越少了,而是教師越來越多。
孔子教書,多是跟學生對話,他帶的學生是非常有限的,他的許多東西就是通過傳抄傳給弟子。再往后,建立了博學館,漢朝王莽開始建立鄉村學校,宋朝開始建立類似現代大學的機構,100多年前,現代教育機構誕生,教師慢慢地越來越多。
我們再看一千多年的歷史變化,得出的結論就是,技術越發展,教師越吃香,最著名的變化是可汗學院、翻轉課堂。信息技術下的教育可以不要教師了嗎?恰恰相反,你看視頻,越來越標準化,但是學生是個性的,課堂作業、個性化輔導需要教師更多的幫助。
美國公立學校大概是25個學生一個班,私立學校15到18個學生一個班。可汗學院的翻轉課堂,一個班級有兩個教師,也就是達到一比七這樣的比例。隨著教師越來越多,教師的地位一定意義上越來越低。過去教師有懲戒權有指導權,權力非常大,現在權力越來越小,唯一上升的是指導權,其他的權力都在下降。因此,并不是說教育技術取代了教師,而是技術重新定義了教育。我們過去沒有技術的時候,教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因為處在知識的壟斷地位,所以地位很高。到了今天,則很難講教師比學生懂得多,更權威更準確。但教師是不是更重要呢?當然更重要了。為什么?教師的功能發生轉變了,隨著知識從學校教育里面逐步地剝離出去,知識傳授不再是教師必然必要和最重要的職能。由于技術的變革,教育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技術重新定義了教育的功能,過去是傳授——傳道、授業、解惑。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的發展,我們教師的功能如果不變革的話,是會失業的。
教書真正的意義,是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我不是知識的傳播者,我是知識的助產師。教師不是儲藏知識的,他的功能在幫助學生,教會他方法。
二
大數據還教會我們用比較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很多教育理念的爭論。
比如大家都在談杜威,談應試教育,談通識教育。但是很少有人研究哈欽斯的通識教育和杜威的教育理念的時代背景,尤其是他們當時提出來的教育理論的技術背景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夠考察大量的學校和家庭,在此基礎上用技術背景來解釋他們理念的不同,你會發現有些東西豁然開朗。
一般人認為,杜威倡導的是實用教育,是面向城市的教育,雖然他是回到鄉村,回到社區。那么,我們就要研究那個年代的社區是什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芝加哥、哥倫比亞的社區,和我們今天中國的鄉村,是不一樣的。
我們還知道,當時還有一類人,在工業文明的時候試圖回到中世紀,回到過去的教育,比如,哈欽斯提倡通識教育。
我很奇怪一件事情,杜威和哈欽斯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對立的,但是中國的學者幾乎看不到他們的區別,把他們當做美式和西方教育全面吸收。我們總愛提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事實上,我們不同時代的教育差別更大,差別在哪里?技術,以及我們對技術怎么看。托夫勒提倡用技術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在他的《未來的沖擊》這本書里面,就有未來的教育這個章節,他堅定地支持杜威面向現代的教育,甚至提出面向未來的教育,面對互聯網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在線教育、多室同堂、在家上學,提倡個性化教育。
我們不能無視這個時代,不能無視技術給教育帶來的影響。事實上你仔細想想,這三千年,教育的進步就是時代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會發現:單就教育來看,人類歷史上的每次技術進步——竹簡、石刻、造紙、印刷術、線裝書……都對應著偉大的教育家產生。我們如果能夠列數50位教育大家,幾乎都是在每一項新技術誕生后30年內產生的。
什么原因?技術觸動了教育的進步。不同的年代,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技術的真正作用是解放,從3000年前到2000年前,到500年前,再到今天,所有教育的變革,跟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
三
我們對大數據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偏差。比如怎么看分數,怎么評價學生,具體到個人,他是個好學生還是不好的學生,不是分數完全可以說明白的。
美國也搞應試,他們也在研究怎么提高SAT成績,讓學生順利升入大學。但是你會發現一個非常奇妙的事情,中國對大數據的理解要加引號,從我們目前對大數據的定義來說,我們所謂的“大數據”并不是大數據,比如高考,高考成績580分進清華,579分就進不了。580分以上才能進清華,579分的考生如果進了就是不公平。
美國根本就不是這么一回事,它是采用大數據思路的。美國的高考制度,你仔細分析SAT成績,會發現它不完全是我們關注的這些應試的內容,更多看重批判性思維、作文等這些東西。美國的SAT成績只是作為數據的一個項,它還要看你的GPA成績,什么是GPA成績呢?美國會將你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成績都記錄在edline網站,是造不了假的,每一次作業,每一次考試,它都會記錄在里頭。我女兒在美國,她一個學期有5門課,每門課有幾十次作業,最后構成了她的GPA成績,就是她日常學習的表征。美國沒有什么期末考試,期中考試也有嚴格的界限,幾十次考試的成績構成你的學習檔案。你要想成為一個好學生,你就得一直努力。一系列數字構成了一個數據的證據鏈,這是GPA的做法。美國通用的做法是4.0最高分,很多名校要達到3.8分才能報考,也有的學校要3.5以上,但要想達到3.5以上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這兩項加在一起還不構成全部,還要看第三個成績,就是志愿者記錄,你要寫推薦信,介紹自己參加過哪些志愿者活動,你干過什么事情。第四項就是你的特長和領袖氣質,比如,你是不是學校的長跑冠軍?是不是籃球隊長?是不是畫畫冠軍?你干過一件什么樣的事情,怎樣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別人是否能聽你的?很不簡單,想要造假也很難,因為你要積累四年的數據,構成了一個指標。他們錄取的標準不僅有SAT、GPA、特長,還有愛心,四項加起來,人與人的區別就出現了。
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大數據,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標準,是非常有趣的,這就會形成更多的個性化的標準和個性化應用。
四
我們研究大數據,不能僅僅把它局限在技術層面,說得直白一點,不能僅僅理解為互聯網當中的數據,而應該是人類學、社會學、社會關系學背景下的大數據。
工業化時代的教育,由于強調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我們把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抽象成一個具體的特征,符合這個特征的才是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符合這種特征的,我們就想辦法把它去掉。在這種高度抽象和具像化的過程中,人性被抽離。
隨著大量重復的標準化的工作被機器所代替,被數據所代替,人類面向創新社會的時候,原本被我們忽視的個性,那些人和人真正不同的技能,才得到關注。比如說每個人都會畫丁字尺,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會的才是人;等丁字尺和數學計算被計算機和人工智能代替的時候,你會發現,人和人最大的區別是天分不一樣,個性不一樣,而不是會不會畫丁字尺這件事。
所以,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化向信息化邁進,全世界都朝著創新社會、信息社會和個性社會發展變化,如果中小學教師還指望把標準化的東西教給學生,對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是多種多樣的,而為工業化文明配套的人才標準已不能適應這個社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恰恰是過去產生的那些所謂的“不好”的學生,他們不愿意被工業化的教育方式所校正,或許更適應現在和未來的社會。
網絡時代和大數據,給了我們發展個性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圈子,這在教育學上意義非常大。說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那些所謂學習不好的孩子,如果他們在某些方面有一致的特長,把他們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或者組成一個學校,你再看他們的表現,遠遠不是現在這樣。
五
我們常常討論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壞的教育,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我們來評價一件事情,一定要有一個坐標。討論這個話題的坐標是現代社會中什么是好的教育。大數據給了我們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使你可以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情。
工業社會的教育,考核數理化,當然是好的。不需要你過多發揮主觀能動性,不需要你創新,拿著丁字尺給我計算這個高度。但是現在以及未來,不再需要那樣的人,我們更需要的是懂社會、會合作的人。小型化、專業化、個性化將是未來人才培養的主流方向。
因此,現代社會中好的教育,要提倡學校即生活。現在不是學什么知識的問題,而是要適應多大的群體社會的問題。
比如,要想培養登月的宇航員,班級規模如果是30人,那將來學員怎么面對那么無聊、空洞和寂寞的時間?是不是這個道理?
再仔細想想,所有的學生要面對將來的生活、將來的社會,所以,學校教育事實上要回到人本身。 如果我們只要應試,目前的班級、學校規模,或許是有效的;但要培養創新的、具有個性的、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未來班級的規模是要適度控制的。
當然規模大小的問題,我們要看教育的目標,要看學生將來要面對什么樣的社會。將來的社會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朋友圈,限制幾乎越來越少。這樣,人就會回到自己的本能狀態。學習成績的好壞,在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會非常有限,我們現在要過的高考獨木橋,也許也沒有那么重要了。今后,學習是人一生的行為,教育最重要的,是學校即生活,是培養學生適應將來社會的能力。
在大數據背景下,知識教學不再只能在學校進行,作為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我覺得,應該回到杜威的觀點,就是教育即生長。那我們做教師的,在這樣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應該把關注人的生長提升到重要的地位。
————————
富泰爾提供為教育行業提供實時課堂記錄及網絡直播全自動高清錄播解決方案,助力教育信息化改革,構建未來教育新模式。
?
?